本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展開第三個任期後首次外訪,並且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關於加深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和《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關鍵方向發展計劃的聲明》。習近平與普京私交甚篤,雙方已在過去十年間以各種方式會面接近四十次,但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這次國事訪問變得更為重要。在克里姆林宮的會談後,兩個元首宣佈將會擴大中俄能源合作、鼓勵以本國貨幣相互結算及為「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項目建立工作小組等。
除此之外,習近平的訪問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旨在向外界展示三個中國形象:首先,即使俄羅斯陷入烏克蘭困境,中國仍然願意維持甚至深化與她的戰略夥伴關係。其次,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中國依然能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維護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帶來的重大利益。再者,對於當下尚在持續發酵的俄烏戰爭,中國可以發揮建設性作用,為促成烏克蘭的和平扮演重要的角色。
習近平訪俄背負着三個宏大的願景,但在現實中的成效又是如何呢?
作為俄羅斯的戰略夥伴
上月底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形容中俄關係歷經國際風雲考驗、穩如泰山,而習近平這次訪問莫斯科正確立了中國對俄羅斯的戰略支持。自俄烏戰爭爆發以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備受考驗,尤其是習近平可能沒有事先知曉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以及中方對這場戰爭提出過擔憂與關切。「中國放棄俄羅斯」之說不時出現,好讓北京能夠明哲保身,避免遭受西方的經濟制裁及蒙上國際形象受損的代價。然而,習近平訪俄徹底粉碎了這個謠言,反揭示中國願意繼續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這次國事訪問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可以跟習近平在克里米亞危機後隻身出席2015年紅場閱兵媲美,旨在凸顯中方對被國際社會更加孤立的俄羅斯的支持。
中國與俄羅斯仍然保持緊密關係,不單純是建基於兩國領袖的友誼,也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誠如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所言,中方認為順從西方和批評俄羅斯不會為自己帶來太多好處,皆因中美之間的核心分歧難以調和,而且普京倒台勢必對長年友好的中俄關係造成重大衝擊。假如中美終須一戰,俄羅斯很可能成為中國對抗美國的重要資產,因為兩國在地緣政治上擁有共同的敵人。中方傾向視烏克蘭危機為俄羅斯與歐美國家之間的代理人戰爭,蘊藏着冷戰後美俄難以緩解的結構性矛盾,故此相信俄國在「新冷戰」中將會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國力損耗、與華差距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利弊參半。一方面,北京樂見弱化的莫斯科對華依賴增加,讓中方成為夥伴關係中的「老大哥」。另一方面,中國也提防自身難保的俄羅斯變成「負資產」,使自己需要付出的比得到的要多。不過,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趙華勝明確指出中俄夥伴關係依然具有戰略意義,特別是在處理台灣問題的情況上,屆時中國極為需要大國的支持和獨立於西方的石油來源。在客觀環境上,作為中國的最大鄰國,俄羅斯一旦出現政局動盪也勢必禍及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中俄夥伴關係仍然設有上限,兩國距離建立軍事同盟還有一步之遙。中國與俄羅斯素來提倡「結伴不結盟」,為兩國的外交保留靈活性和彈性,但新南威爾士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高級講師科羅廖夫(Alexander Korolev)則認為雙方國力愈趨懸殊為結盟締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皆因軍事同盟中的成員國往往處於不對等的關係。根據美國的情報透露,中國至今未有向俄羅斯直接提供軍事援助,但正考慮採取這個行動。在習近平與普京舉行峰會後,中國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會否更上一層樓,值得拭目以待。
作為奉行獨立自主的國家
除了鞏固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外,習近平的訪問也尋求為中國塑造成獨立自主的國家形象。中國堅稱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王毅強調中俄關係不受第三方干擾,故此習近平訪俄恰好對國際社會重申這個訊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抵住了西方國家的壓力,不但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同時與俄羅斯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讓她的經濟在制裁下仍然得以支撐。事實上,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在俄烏戰爭下進一步深化,雙方去年貿易額增長接近三成、達到創記錄的一千九百億美元。這很大程度上建基於中國向俄國增加進口廉價石油,也有賴北京在烏克蘭危機中仍能保持戰略自主性。政治上,當西方國家領袖紛紛迴避與普京會面、國際刑事法院剛向他發出拘捕令時,習近平的訪問無疑亦需要克服國際社會的無形壓力。
不過,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能否跟其他大國完全不掛鈎,顯然是值得商榷。儘管中俄關係不全然建基於反西方主義,但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斯坦特(Angela Stent)認為美國對兩國實施的「雙重圍堵」(dual containment)戰略間接促使她們愈走愈近。作為美國和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俄羅斯的往來難以不承受着歐美國家的潛在壓力。因此,去年起大型中資銀行陸續限制與俄羅斯銀行的金融往來,避免蒙受被美國二次制裁的風險。近月美國嚴正警告中國切勿向俄羅斯提供軍援,否則威脅與盟友對中方實施制裁,又有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北京的決定?在訪問俄羅斯後,習近平計劃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視像通話,同樣是希望進行政治對沖、避免成為歐美國家的話柄?歸根究底,中國嘗試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取得平衡,務求將其戰略和經濟利益同時最大化,但這總是知易行難。
作為維護世界穩定的和平使者
習近平的訪問希望向外界釋出的另一個訊息,便是中國可在俄烏戰爭中扮演和平使者(peacemaker)的角色。正如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所強調,他對俄羅斯的訪問是一次「和平之旅」。上月中國外交部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提出政治解決俄烏衝突和反對單邊制裁等十二點主張,成為習近平與普京深入討論的議題。這份立場書也建基於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旨在為中國於國際安全議題上爭奪話語權。值得留意的是,本月初在中國的斡旋下,伊朗與沙特阿拉伯同意恢復兩國的外交關係。由此,習近平訪俄希望展示中方有能力和願意協助化解烏克蘭危機,從而彰顯中國的外交影響力和軟實力。
然而,中國要在烏克蘭問題上取得突破殊不容易,皆因中方被指有着「親俄的中立」(pro-Russian neutrality)立場。儘管中國政府宣稱立場中立,但北京至今堅拒譴責和制裁俄羅斯,惹來西方國家質疑北京實際上偏頗莫斯科。這次習近平先與普京面對面會談,然後再跟澤連斯基進行視像通話,也同樣給予外界厚此薄彼的觀感。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立場有欠公允,所以美國總統拜登懷疑中方的方案只會令俄羅斯受益,而烏克蘭則很可能需要割讓土地換取和平。中方的立場書也被批單純表達中國對俄烏戰爭的完整看法,卻始終欠缺實際的落實方法和可行建議來促成烏克蘭的和平。同樣地,澤連斯基對中國的調解抱持謹慎態度,但表示願意與中方對話和在尊重領土完整方面合作,前題是俄軍要從所有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撤出。由此可見,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對於促成烏克蘭和平的成效,似乎不宜期望太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