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勝利日閱兵禮上沒有重大宣布,只重申西方威脅論、俄方「特別軍事行動」的合理性。勝利日被賦上民族意義,以凝聚民心,強化自我防禦之說。五月九日是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日,以紀念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擊敗納粹德國。在俄烏戰爭背景下的「勝利日」別具意義,作為俄羅斯最隆重和充滿歷史意義的節日,無論是總統普京的支持者或反對者,對他在「勝利日」的舉措都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輔獨立報》曾引述烏軍總參謀部的情報,表示俄羅斯軍隊被命令要在「勝利日」前結束戰爭,但俄國外長拉夫羅夫駁斥指俄軍的行動不會建基於某個特定日期。美國和西方官員也曾認為,普京將於「勝利日」正式對烏克蘭宣戰和宣布大規模動員,但有關揣測同樣被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斷然否認。俄羅斯素來堅持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有分析認為正式宣戰會徹底改變克里姆林宮的論述,也間接地承認俄軍行動未能按照計劃進行。另外,全面動員除了會進一步拖垮俄國的經濟外,亦可能招致群眾的反感和削弱他們對普京的支持。
讓不少人意外的是,普京的「勝利日」演說最終沒有作出重要宣布,只是重申西方的軍事威脅和俄方「特別軍事行動」的合理性。縱使烏戰導致閱兵的規模縮小,僅有一萬一千名士兵和一百三十一件軍事裝備參與其中,但令人詫異的是空中編隊的飛行環節因為天氣問題而取消,使象徵支持俄軍在烏克蘭作戰的「Z」標誌鮮有在閱兵中出現。
「勝利日」源自二戰期間,效忠希特勒的德國陸軍元帥凱特爾(Wilhelm Keitel)於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晚上在柏林簽署投降書,但基於時差問題,協議生效時在莫斯科已是翌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宣布當天為法定假期,而隨?軍隊的凱旋回歸,同年六月二十四日他在紅場主持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不過自一九四七年起,「勝利日」不再是蘇聯的公眾假期,箇中原因眾說紛紜。直到一九六五年、衛國戰爭勝利二十週年之際,時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才恢復了「勝利日」的節日地位和舉行閱兵,包括退伍軍人巡遊和軍備展示,以操縱意識形態和愛國情緒。縱使「勝利日」是極為隆重的節日,但蘇聯此後僅在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九零年的「勝利日」再次舉行閱兵。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於一九九五 年重新建立「勝利日」閱兵的規定,其時俄軍正陷入車臣戰爭的苦戰之中。
普京昔日的勝利日演說
在普京治下,俄羅斯「勝利日」被賦予濃厚的象徵意義,也成為克里姆林宮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蘇聯解體後,葉利欽政府推動「休克療法」改革失敗,導致俄羅斯面臨重大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普京冀望憑藉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基礎,以扭轉國家成為冷戰輸家的形象,並且最終重振其大國地位。在他掌權後的首個「勝利日」演說中,普京感激退伍軍人讓俄國成為贏家,亦強調軍事勝利使它變成一個強大和繁榮的國家。受惠於國際油價上升,千禧年後俄羅
斯經濟快速復甦。在二零零八年「勝利日」閱兵中,俄國軍隊自蘇聯解體後首次展示重型軍事裝備,藉以對外彰顯俄羅斯的國力復興。當天,俄國軍機自 一九五七年以來再次在閱兵中飛越紅場上空,而「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也首次向海外觀眾轉播閱兵的盛況。
自二 零一二年起,來自西伯利亞的記者發起「不朽軍團」(Immortal Regiment)遊行,呼籲人們帶?二戰老兵親屬的肖像莊嚴地巡行,以象徵後人傳承先祖參與衛國戰爭的堅毅和犧牲精神。隨?「不朽軍團」日漸普及和深受歡迎,俄國政府逐漸主導這個民間自發活動,例如普京曾舉著父親的照片帶領遊行隊伍出發。二零一五年開始,俄國防部也銳意在「勝利日」閱兵展示新型武器,以呈現俄國進行大規模軍事改革的成果,提醒西方國家不能小覷其軍事實力。
在面臨輿論戰劣勢之際,俄國政客嘗試透過重新演繹「勝利日」的意義,以提升俄方「特別軍事行動」的認受性。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招致國際社會強烈反對,箇中原因是普京被指責為修正主義者,尋求改變現狀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然而,前俄羅斯駐倫敦大使館特使克拉馬倫科近日撰文,辯稱西方國家試圖復興納粹主義,使烏克蘭被迫走上了戰爭的最前沿,旨在改變二戰的結果。他批評美國外交政策菁英欠缺歷史觸覺,漠視了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造成的沉重代價。這個論述可說是俄羅斯的主旋律的延伸,它將與烏克蘭爆發衝突的責任歸咎於北約東擴和美國霸權主義,並且強調俄方行動純屬自我防禦性質。
西方消除俄羅斯文化?
此外,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對待「勝利日」的不同態度,也被俄羅斯視為西方國家「消除」其文化的行動。根據全俄羅斯民調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過去五年間俄羅斯人視「勝利日」為最重要的國家節慶,超越了新年和復活節等宗教節日。儘管烏克蘭仍然保留了「勝利日」,但基輔政府在二零一五年把五月八日增設為「紀念與和解日」,象徵與「歐戰勝利紀念日」看齊。上月初拉脫維亞議會通過法案,劃定五月九日為烏克蘭戰爭受害者的紀念日,同時
禁止當天舉行任何公眾集會或遊行。即使是今年初曾向俄羅斯尋求軍事援助的哈薩克,也決定取消「勝利日」閱兵的傳統。被譽為普京喉舌的俄羅斯國營電視台主播基謝廖夫形容這些國家的行為旨在滅絕「勝利日」,跟西方近日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和進行杯葛一脈相承。目前「西方消除俄羅斯文化」的論調在當地大行其道,將俄烏戰爭提升到文明衝突的層面,促成了民眾在危機中擁護普京政權以抵禦外敵的「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
再者,今年「勝利日」閱兵沒有外國元首出席,也許反映了莫斯科處於國際孤立的狀態。儘管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的領袖過往曾獲邀參加「勝利日」閱兵,但克里姆林宮表示今年不是整數週年紀念日,所以不會邀請任何外國元首出席儀式,包括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不過根據記錄,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哈薩克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和摩爾多瓦前總統多東曾分別在非整數紀念年份出席了紅場閱兵。姑勿論是克里姆林宮沒有邀請外賓,還是其他國家領袖婉拒了俄方邀請,俄羅斯似乎甘於成為「少數」——根據俄國聯邦委員會副議長科薩切夫的說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人永遠只有少數,言談之間帶有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獨特的俄羅斯例外主義。
俄國勢不如前?
曾有分析認為普京會在「勝利日」演說中宣布在烏克蘭取得階段性勝利,例如奪得赫爾松和馬里烏波爾的控制權,以為自身鞏固政治支持度。但是隨著烏戰陷入僵持狀態,普京的發言和態度相對克制,甚至可能顯得懦弱。近年俄羅斯「勝利日」慶祝活動中出現了「我們可以再做一次」(戰爭勝利)的口號,但恐怕目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烏戰如何結束,將取決於克里姆林宮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勝利。
在二戰末期的雅爾達會議中,蘇聯與英美對戰後新世界進行了重新規劃。回到今天,若烏戰得以結束,俄羅斯仍有足夠實力與美國和中國周旋,以建立自己樂見的國際秩序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