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俄羅斯與美國、北約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舉行安全會談,但談判缺乏實質進展,未能緩解烏克蘭的緊張局勢。美國未有正面回應俄羅斯提出的安全保證要求,拒絕承諾排除北約進一步東擴,重申各國擁有決定加入北約的權利。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警告西方國家,如果北約繼續接近俄羅斯邊界,俄方將採取「軍事技術」措施作回應,以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在外交談判膠着之際,俄羅斯持續向烏克蘭邊境增兵至約12.5 萬人,又派兵到鄰國白俄羅斯準備參加聯合軍事演習。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預計俄羅斯將會對烏克蘭發動侵略,美方又從烏克蘭撤出部分駐當地使館的人員,以及下令8500名士兵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美兩國互相指摘對方導致烏克蘭局勢緊張,彷彿在為爆發軍事衝突作輿論準備,到底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外交途徑:看烏願否妥協更多
誠如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特列寧(Dmitri Trenin)分析,俄羅斯要求美國和北約作出安全保證並不是「最後通牒」,而是談判的開價。曾有意見認為,俄羅斯對美國提出不可接受的條件,旨在顯示西方國家拒絕回應俄國的安全訴求,從而合理化俄方對烏克蘭的軍事侵略行動。然而,儘管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表示與西方的談判陷入死胡同,但俄國沒有立即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
在局勢升級之際,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於瑞士日內瓦會晤後,同意就莫斯科提出的安全關切作出書面回應。根據兩國外長釋出的信息,美國駐北約前大使亨特(Robert Hunter)認為雙方正在達成協議。雖然美國書面拒絕承諾北約不東擴,但拉夫羅夫認為美方的回應,有助兩國在「次要議題」展開認真對話,包括核軍備控制(作者按:2019年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和信心建立措施。
對於美國看似願意部分妥協,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亦表示,繼續對話符合俄美雙方利益。與此同時,上周三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德國官員重啟「諾曼第模式」會談,四方代表自2019年以來再次同意簽署聯合聲明,並同意維持烏克蘭東部停火。於會談舉行前夕,烏克蘭最高議會撤回了《過渡政策法案》,旨在對俄羅斯讓步。這項草擬法案確立俄羅斯的「侵略國」地位,並且將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所簽發的文件視作無效,招致俄方極度不滿。俄羅斯外交部曾表示,法案的通過將標誌烏克蘭退出《明斯克協議》,因為該停火協議賦予頓巴斯地區全面自治權。
為了應對烏克蘭危機,推動基輔全面落實《明斯克協議》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1 月初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後,重申支持透過積極外交努力以推進《明斯克協議》的實施。中國外交部亦曾表示,希望各方切實履行《新明斯克協議》,以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這一切都要視乎烏克蘭是否願意更多妥協,而過去基輔政府顯得不情不願,以免招致喪失部分主權。
烏看法:俄更可能打混合戰
當外交途徑仍然敞開、俄軍入侵弊多於利,俄羅斯與烏克蘭全面開戰的可能性維持在低水平。雖然美方不同意相關判斷,但處於對峙前沿的烏克蘭政府向國民保證局勢仍然受控。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秘書丹尼洛夫(Oleksiy Danilov)認為俄羅斯不太可能發動大規模侵略,而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也表示,對峙情况與去年春天時大致相似,所以沒有迹象顯示俄軍即將入侵。相對而言,基輔傾向相信俄羅斯正以混合戰手段影響烏克蘭局勢,透過非軍事方式破壞當地局勢穩定,例如網絡攻擊、虛假資訊和經濟施壓等。基輔的說法可能是基於國內政治考慮,但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打交道多年,他們的觀點未必無理。
美智庫分析俄軍事選項
1 月拜登曾表示北約就如何回應俄羅斯發動「小規模侵襲」未達共識,惹人猜疑俄羅斯打算短暫佔領烏克蘭部分地區,以震懾烏軍和進一步向基輔政府施壓。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俄羅斯的軍事選項包括佔領第聶伯河以東的領土,因為它被視為俄羅斯的歷史固有領土。此外,俄軍(或操控親俄烏東武裝分子)可能侵佔港口城市敖德薩和馬里烏波爾,旨在切斷烏克蘭通往黑海的通道及保障克里米亞的淡水供應。再者,俄羅斯亦可藉派遣維和部隊的名義,接管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但恐怕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可是,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小規模侵襲」如何能滿足其核心安全利益,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也許,烏克蘭邊境軍事化將會逐漸成為新常態——頻繁軍事活動造成緊張局勢,然後雙方嘗試尋求緩和矛盾——直至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探索到新的平衡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