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病逝,享年91歲。西方世界對戈氏給予高度評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他是獨一無二的政治家、改變了歷史進程。戈爾巴喬夫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幫助結束冷戰。
不過遺憾地,俄羅斯人普遍對戈爾巴喬夫抱持相當負面的態度,皆因他同時在國內被視為丟失帝國的人。俄國現任總統普京因行程原因沒有出席戈氏葬禮,普京的發言人佩斯科夫甚至批評戈氏對西方的浪漫主義是錯誤。
根據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調查顯示,戈爾巴喬夫是俄國人最不喜歡的國家領袖(其次為葉利欽和赫魯曉夫),原因是民眾聯想到他的統治導致國家陷入崩潰困境。俄羅斯人對戈爾巴喬夫的普遍感受為不在乎、惱怒和反感,甚至是帶着厭惡和仇恨。俄國民眾也傾向認同,假如國家的一切能夠保持在推行改革「重建」(Perestroika)之前,情况會更好,皆因它是強大和團結的國家、國家有秩序、人際關係較佳等。
戈爾巴喬夫在國內和國外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他任內推行具爭議的改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究竟戈氏對俄羅斯是功大於過,抑或功不抵過,需要從他治下的國內和外交政策調整說起。
「重建」蘇聯的構思與執行
有別於自由主義者和西方主義者的形象,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初衷,仍然是維持蘇聯共產黨的統治地位,而其主張為推動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儘管他對斯大林的政策有保留,但普遍認為戈爾巴喬夫是忠誠的共產黨員。
戈氏推行「重建」的重要背景,可以說是前領導人布里茲涅夫治下蘇聯過度擴張、經濟發展停滯,而年邁的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等繼任人又過於保守,未能與時俱進。根據這個脈絡,蘇聯必須推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否則最終也是同樣難逃倒台厄運。所以年輕、改革派的戈爾巴喬夫獲得黨內高層支持。
儘管蘇聯改革存在必要性,但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卻為人詬病,釀成很多事與願違的情况。政治上,他結束共產黨的專政,實行多黨制,同時觸發黨內權力鬥爭和分離主義,結果引致各加盟共和國獨立及蘇聯解體。經濟上,戈氏提議有限度地引入私有產權,卻造成計劃經濟體系的生產和分配陷入混亂。在言論自由方面,他倡議「開放」(Glasnost)政策放寬媒體審查和鼓勵民眾參與公共討論,然後蘇聯的權力階層遭受毁滅性的批評。在公共健康領域,戈爾巴喬夫頒布限酒令,有助提高俄國人平均壽命,但亦在引發民怨後被迫放寬措施。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國內逐漸變得不受歡迎,並且被夾在強硬派與自由派之間,兩面不討好。自由派認為他的政策過於保守,對「重建」未能摧毁舊制度感到失望;強硬派則視官僚革新過於激進,令各黨員人人自危。1991年「八月政變」正反映戈爾巴喬夫的政治困境,強硬派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並發動政變,而自由派的代表葉利欽卻旋即藉機獲得民意授權,令戈氏頓時失去政治實權。不久戈氏宣布辭職,蘇聯不復存在。
「新思維」外交過於理想?
除了在國內推行「重建」和「開放」政策外,戈爾巴喬夫也提出「新思維」外交理念,冀望蘇聯與美國共治全球,對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產生深遠影響。他矢志要結束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不惜主張蘇聯單方面裁減軍備,為軍控談判營造良好氣氛,最終促成《中程導彈條約》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誠然,軍備控制不止建基於他的良好意願,也涉及現實利益考慮。當時蘇聯背負龐大軍費開支,極度需要財政資源來改善經濟表現。不過,戈爾巴喬夫作出單方面妥協來換取政治互信,亦被現實主義者批評為一種示弱的表現,變相鼓勵美國乘勝追擊,使蘇聯終於淪為冷戰輸家。
戈爾巴喬夫致力建設「共同歐洲家園」,尋求改善與西歐國家的關係。他決意摒棄「布里茲涅夫主義」,旨在扭轉社會主義陣營的形象和有效運用經濟資源。即使東歐國家的共產政權相繼被推翻,蘇聯依然堅拒對其軍事干預。隨着匈牙利拆除在奧地利邊界的圍欄、波蘭「團結」工會於選舉中獲勝、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天鵝絨革命」,戈爾巴喬夫的不干預政策遭到國內強硬派質疑。
在德國統一問題上,戈爾巴喬夫也樂於讓當地人決定自己的民族命運,並且承諾不會軍事干預。然而對於統一後德國的軍事政治地位,蘇聯與美國始終存在分歧。蘇方提出德國應同時成為北約和華沙公約成員國,但有關建議遭美方反對。戈氏最終還是讓步,讓德國自行選擇其身分,至於柏林加入北約則是後話。
在戈爾巴喬夫治下,蘇聯亦銳意向亞洲地區發展,焦點是促成中蘇關係正常化。自從中蘇交惡及中美建交後,蘇聯在戰略三角關係中處於孤立位置,故此莫斯科希望扭轉不利的地緣政治形勢。戈氏主動消除中方提出的三大障礙,包括從阿富汗撤軍、在中蘇和中蒙邊境減少駐軍、停止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不過他訪華時正值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前夕,中蘇之間仍蘊藏着改革路線的鬥爭,為兩國重新建交蒙上陰影。
後冷戰時代的政治遺產
隨着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戈爾巴喬夫依然對俄羅斯的政治發展帶來影響。當中最具爭議的事件,莫過於「北約永不東擴」的承諾,間接導致現今俄烏戰爭的爆發。在德國統一談判期間,據說美國時任國務卿貝克曾向戈爾巴喬夫承諾,表明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一寸」,但事後美方堅決否認有關說法。
根據戈氏本人在自傳的辯解,蘇聯在談判中根本不應該提出北約擴張問題,皆因當時華沙公約組織仍然存在。無論真相如何,西方背信棄義的論調被克里姆林宮大做文章,導致民族仇恨情緒在俄國蔓延,甚至被普京利用作為出兵烏克蘭的藉口。
也許此刻要判斷戈爾巴喬夫的功過是非,仍然言之過早,他帶來的爭議仍有待更多歷史研究的查證和解答。不過,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提出了相對中肯的評價:「戈氏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但未能實現他的所有願景。」
延伸閱讀: .王家豪、羅金義(2022),《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台北:新銳文創 .戈巴契夫(2022),《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蛻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台北:好優文化
Comments